行政院上周舉行科技會報,決議明年度政府科技預算資源約將投入1,043億元。會中同時通過「科技白皮書」,強調未來2年科技發展重點,將重視攬才的競才策略,串連創意、創新及創業,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三創」樞紐。
處於「看守」時期的毛內閣,在政府財政拮据的困境下,針對明年度中央政府計畫預算額度,能夠提出一個成長3%的規劃案,堪稱難能可貴。也足以顯示,儘管毛內閣目前已進入看守期,明年5月之後甚至再度出現政黨輪替,但是該規劃的政策、該執行的政務自然不應停頓,並確保未來新舊交替猶能婚友無縫接軌。
if (typeof(ONEAD) !== "undefined"){ONEAD.cmd = ONEAD.cmd || [];ONEAD.cmd.push(function(){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這一次的科技會報雖然如預期的框列出明年度的科技預算投入資源,並通過「科技白皮書」。但在行禮如儀的會報過程中,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和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等幾位科技顧問的發言與呼籲,所觸及的議題,確是值得決策當局正視三思。
首先,張忠謀董事長在會中指出,大企業太龐大,要轉型很困難,小型的新創公司則彈性較大。因此台灣科技發展要升級轉型,政府科技資源就應投注在創新、創意,進而帶動新創公司的創業,如此才能再創經濟價值。歸納起來,他建議政府應在創新創業領域,扶植新興產業,以利經濟發展。此外,他也針對「科技白皮書」所提出的目標策略,批評科技部完全未著墨民間投入科技研發部分,並指出過去李國鼎在討論科技發展策略時,都會重視民間研發投入部分,他進而建議科技部今後在規劃「科技白皮書」時,不要只談政府科技投入方向,也可多關注民間科技發展方向。
解讀張忠謀的這2段談話,前者直指要談創新創意,大型企業體積龐大,但包袱也重,反不如小型新創公司體型輕巧易於轉型。因此政府科技資源與其投入大型企業的轉型工程,還不如雪中送炭挹注新創公司的創業。後者則提醒發展科技,除了公部門資源之外,如果也能關注乃至結合民間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如此公私資源整合,新型和大型企業在創新創意方面競榮吐秀,自不難達成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地區「三創」樞紐的目標。
其次,童子賢董事長則在科技部高唱「三創」的聯誼聲浪中,務實的強調數位內容相關產業的重要性,尤其在影視音、動畫及遊戲產業,他認為在這個領域目前的產業需求很大。從而他主張政府應在創新創業領域,積極扶植新興產業,以利經濟發展。
解讀童子賢的這段發言,主要是希望科技部能把有限的科技資源,集中於發展潛能、前景較大的數位內容發展相關產業,而不是雨露均霑的每個領域都不偏廢。不過,他的這番話顯然是站在業者實務的觀點,強調有限資源要做最有效的運用,但偏偏科技部在投放資源預算時,卻必須面面俱到,否則即使過得了行政院這關,到了立法院還是免不了要面臨質疑。有關資源要重點投入或雨露均霑的論證、理論和實務往往有落差,似也成科技部難以跨越的天塹。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發言重點,相較於張、童兩位聚焦於科技資源的投注與分配,明顯有所不同,但卻也點出另一個難處。根據報導,他在會中主要是向毛揆吐苦水,請命「要錢」。翁院長指出近年來中研院在人事費用膨脹迅速,包括科研人員退休及離職金,法定預算佔比7成左右,嚴重排擠科研經費。他因而希望政院能酌增中研院的科研經費,以利高科技發展。
儘管翁院長公開哭窮,但毛揆顯然愛莫能助,因為政府的預算大餅就這麼大,而真正的問題則在於,中研院的正常預算,竟然有7成是人事費用。但再放大來看,也不只中研院有此困境,許多地方政府的歲收連支付公務人員的薪水都不夠,建設經費、資本門支出等只好仰賴中央政府的補助。總結來看,政府體系顯然普遍存在人事支出佔比太高的問題,以致科研單位科研經費不足,建設部門建設經費短缺。如此這般,卻想要攬才及保有競爭力,豈非與虎謀皮。
綜觀政府部門近年所提出的種種重大政策,往往綱舉目張,架勢十足。但配套不足,本身困於經費不足,卻又不會結合民間資源,執行起來也就只能雷大雨小,聊備一格而已,「科技白相親經驗皮書」看來只是冰山一角,誠不知毛揆是否別有解方?
- Feb 17 Tue 2015 09:03
聯誼 社論-困於經費有志難伸的科技白皮書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